财政绩效评价也称政府支出绩效评价,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、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,对政府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、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的综合性评价。
它的意义:
(一)评价是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环节 [1]
财政绩效评价是从一般意义上的评价发展而来的。评价是目标管理的基本环节之一,它是指管理目标与运行(管理)结果之间的对比。评价的目的有两个:一是指明事物的状态,即说明事物运动的现实状态是否偏离目标。二是总结经验,为改善政府管理、纠正目标与实际的偏差提供依据。因此,评价是管理的一个基本环节。
(二)财政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
首先,政府绩效评价的核心是借助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,向政府和人民提供一个说得清的资金使用的效果。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,宪法规定了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。我们知道,民主权利不仅是指人民对政府的重大的政治决策享有知情权,也包括人民享有对公共资金用于哪里,有无效果的知情权。在过去,政府只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政府资金的分配,由于没有建立绩效评价制度,因而我们无法对公共资金效果作出回答。随着我国的民主制度的深化,以及由传统的“管理型政府”向“服务型政府”转型,人民对政府监督的加强、纳税意识的加强,人民对政府资金的使用效果的知情权问题也已经提出来了,而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回答这一问题,就必须开展政府绩效评价工作。 其次,它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。可以说,我国财政改革,从“基数法预算”到“财政绩效管理”,变化最大的是增加了绩效评价环节。或者说,如果没有这一环节,那么财政绩效管理只能是华而不实的“花架子”。同时,绩效评价运用量化指标来说明财政资金效果,可以从效率的观点分析存在的问题,帮助各政府部门改善管理、提高资金效果。因而,它既是改进财政管理的需要,也是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、规范化的有效手段。
(三)财政绩效评价是摆脱财政困境的有效途径
长期以来,我国财政管理存在的重大问题是“重分配,轻效果”,这是造成财政拨款与效果脱节,因而财政收入增长很快,但财政收支状况越来越困难的主要原因。通过绩效评价的机制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,找到解决途径。这是因为,虽然我们建立了项目的前期评价,部门预算“跟踪问效”等制度,但它们往往“隔靴搔痒”。而财政绩效评价是一种“后发制人”管理。由于它以事实为依据,对公共支出效果能作出客观评价,因而它必将成为解决财政支出膨胀问题的关键措施和途径。
总之,财政绩效评价是实现由财政控制支出转到“用制度、规则和社会力量”来控制支出的关键措施。